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

发布日期:2024-08-30 分享到:

就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,《决定》提出“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,全面提高城乡规划、建设、治理融合水平,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、双向流动,缩小城乡差别,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”的具体目标,旅游业在参与城乡融合发展、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国家战略中应发挥更大、更积极的作用

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中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,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体系,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就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,《决定》提出“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,全面提高城乡规划、建设、治理融合水平,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、双向流动,缩小城乡差别,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”的具体目标,旅游业在参与城乡融合发展、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国家战略中应发挥更大、更积极的作用。

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、幸福产业,具有很强的综合性、关联性特征和融合发展优势,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、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曾发挥了巨大作用,在未来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,也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探索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模式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,走以旅游产业为引领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大有可为。

首先,通过要素平等交换和规划布局,形成城乡一体化区域旅游发展格局,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。发展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,乡村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要素资源,包括自然风景、田园风光、历史遗迹、古镇古村、民俗和民族风情、特色物产、乡村美食以及土地、宅基地、老旧住宅等,但由于自身投资开发能力的局限,大部分资源长期闲置或处于低效能开发状态,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。通过城乡融合、统筹规划,形成城乡一体化区域旅游发展格局,引导城市资本“下乡”,参与乡村旅游开发,在公平、平等的原则下进行生产要素交换,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能力、创新能力、运营能力,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不仅可以促进城乡融合,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快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。

其次,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互动,充分发挥旅游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。旅游本身是人的流动性消费,市民走向乡村、农民走向城市,自然形成人的双向流动,而人的流动带动的物流、信息流、技术流、资金流等,必将加快缩减城乡之间的各项差距。特别是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,通过政府部门推动、亿兆体育组织引导,让更多城市客流走向乡村,拉动观光、休闲、度假、研学、康养、购物等消费,全面促进乡村经济发展,即用市场手段引领乡村经济发展,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。

再次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,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、供水、供电、供暖、信息、广播电视、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,是保障生活便利、实现生活现代化的基本物质条件;公共服务包括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社会保险、社会救助、社会治理等方面,是关系人的生存、生活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条件。长期以来,我国存在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别,客观上也是因为乡村布局分散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构建以县域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体系,不仅可以提高乡村资源的利用率,让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现代乡村产业延伸到乡村所有角落,倒逼和带动农村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,逐步缩小基础设施方面的城乡差距,也能够逐步形成整个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,逐步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。

最后,通过发动更多的农民参与旅游业开发和经营,全面提升农民素质,实现人的现代化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。我国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,习惯于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劳作方式,因此无论是现代化建设、还是乡村全面振兴,都必须解决农民的现代化和发展问题。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,无论是经营业主,还是普通服务人员,都需要具有现代市场意识、产品意识和服务意识,进而为旅游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。因此,发展旅游业,要促使农民的身份发生质的转变,由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服务业的经营者、管理者和服务者。同时,旅游活动本身也是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,这种文化的双向交流,可以让农民增长见识、开阔眼界、丰富知识,促进农民个人素质的全方位提升。

总之,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,旅游业要更好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、融合优势,为促进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发挥更大、更积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