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犹如飓风,它带来斑斓的未来,却带走一个又一个回忆的物证。每座成长着的城市,都是一个时光容器,或装载炽烈的黄土,或装满潮湿的海风,或承下辗转的记忆……
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,最易辨认的,就是它的地标文化。北京有王府井、上海有城隍庙、厦门有曾厝垵,西关老街则是广饶独有的市井文化地标,是颇具代表性的城市符号。
20世纪四五十年代,“坛口”(既“西关老街”)设有杂货铺、布馆、早餐店、银楼等商铺,与如今定位的综合商业体的运营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整个“坛口”呈长方形布局,建筑物多为二层砖木结构。
据资料显示,当时的“坛口”是广饶规模最大、物品最全的市集,周边4个临县的百姓每逢农历的初三、十八都要来此置办采买,当时的西关老街可谓风头无二。
“当建筑消失的时候,这个建筑维系着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以及由此积淀下来的某种文化也随之消失,如不做抢救性整理,非常可惜。”
— 冯骥才
“现在叫西关大街,我小时候它叫“坛口”,拆了盖,盖了拆,土房换瓦房,瓦房换楼房,年轻人说什么发展,我也听不懂,反正旧的换成新的就是好的。”一位在街头清理杂物的老人说,现在的西关大街正是“坛口”所在地,时代变迁,这条街也完成了从“坛口”到“西关大街”的交替。
广饶不缺文化,广饶不缺商业,而是缺少一个能融文化、娱乐、商业于一体,承载老广饶商业文化记忆的街区。“怎样延续广饶地域性民间文化”、“如何可持续性保护“坛口”文化”、“西关大街功能的活化与再生”......一直是老广饶人的“心事”。
建设中的西关老街恰好衔接了这份隐衷,一条更具老广饶味道、老广饶特色,又不失现代活力的城市商街,正向广饶人缓缓走来。
西关老街的建设过程,首先是对老广饶商业文化的保护,也是专家与广饶县领导对项目完成的顶层设计,以及建筑物和环境的重新构建。老街结构、空间布局、内部设施、使用功能的调整变动......一砖一瓦凝结着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汗水。 这条见证了时间风雨的老街,不仅具有商业功能,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,是建造年代的工艺、文化、施工等不可替代的精神载体。 通过效果图可见老街依然保留着北方建筑的模样,高空间、大进深、翘屋檐......完美诠释仿古中式建筑元素。四方的中央广场整齐地铺着青石方砖,看上去十分宽敞、开阔。四周围合起来的楼体焕然一新,在水系月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大气。 随着广饶的发展脚步,老街与新产业的碰撞就像在传统的躯体内注入创新的灵魂,广饶的人文记忆和城市肌理得以更好的延续和传承。 而即将落成的西关老街,也正如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骨朵,待有识之人揭开新貌之际,势必会带给人们非同一般的全新体验。